食味全国最能吃ldquo酸甜

“大率南食多盐,北食多酸,四夷及村落人食甘,中州及城市人食淡,五味中唯苦不可食。”

---《萍洲可谈》

众所周知,中国饮食的核心是“味”,所以中国人常用“好吃不好吃”来评价一道菜肴。因此,“口味”除了表现在食材取用,也表现在“调味之上”。

所谓“调味”,无非五味,即酸、咸、甜、苦、辣(辛)五种味道。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“味”是食物的灵*,“味”本作“未”,甲骨文中已出现。《说文解字》释“味”字曰:“味,滋味也”。

中国地大物博,人口众多,大江南北、湖海山川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口味。集百味为一体的中华美食,把食材与味道融合得淋漓尽致,恰到好处。

每一种味道在全国都有其拥护者,味道的传承是代代相传下来的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生长在这些地方的人,身体的基因中就带着这五味的基因密码。

那么,全国哪些省份能分别坐拥这五味“之最”的称号呢?

1

最能吃“酸”

山西人的酸,可以用“嗜酸如命”来形容,被称之为“老醯(xī)儿”。“醯”在古代是“醋”的意思,把酿醋的人称之为“醯人”,把吃醋叫“吃醯儿”。

山西人一顿饭醋的用量 ,无论吃什么都要加醋。吃面条要加醋、吃饺子要加醋、吃肉要加醋,甚至吃米饭也要加醋,没有了醋,山西人不知道该怎么吃饭。山西全省约有多家醋厂,年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/5。

舌尖上的中国·东北酸菜

东北人的酸--酸菜被称为“东北十大怪”之一,“大缸小缸渍酸菜”。东北人吃大白菜是最狠的,一年消耗的量外省人看了要被惊呆,东北酸菜只用大白菜,而且不会添加过多的辅料,全靠自然发酵而成。

煮以沸水置缸中以石压之,日久则味酸,质脆爽若酸梨,为御冬之用。

清人谢墉的《食味杂咏·北味酸菜》也记载了酸菜的制法:“寒月初取盐菜入缸,去汁,入沸汤熟之”。据金易所著的《宫女谈往录》记载,在清代宫廷中,东北酸菜是宫女们冬季餐桌上的常见菜肴之一。

侗家酸鱼

至于地处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,高原山地居多,素有“地无三里平”之说,与之相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屢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。

生活在这一带的侗族同样嗜好酸味,自古便有“侗不离酸”的说法。有说法认为,山区的水质较硬,含碱多,故需多食酸以中和之。

侗族所食之酸并非来自作为调味品的醋,而是来自本地自产的各种酸菜、酸鱼、酸肉等。在侗家菜中,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,有“无菜不腌、无菜不酸”的说法。

而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也喜好酸味,尤其是腌制的酸味食物,像酸肉、酸鱼、酸菜、酸黃瓜、酸豆角、酸笋等在民间往往有“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孬蹿”“食不离酸”之类的民谚

2

最能吃“甜”

甜,五味中非常重要的味道。幸福的时候要有“甜”、开心的时候要有“甜”,我们的菜肴里,更缺不了“甜”。

实际上,一直到距今六七百年前的元明时期,江南菜仍旧日不是很甜。元末明初的苏州饮食专著《易牙遗意》共记载了49种菜肴制作方法,明确提到用盐的达到33种,用糖的只有7种,由此可见,当时用盐进行调味的比例远远大于糖。

在古代,生产力极度落后,甜食是一种 品,是 享受。战国时期,蜂蜜还是君王之间用来相互馈赠的 礼品,可见糖有多珍贵。随着甘蔗制糖工艺的发展,老百姓也能吃上糖了,但是这种吃甜为“尊”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。

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记载的江南菜肴,已经把糖广泛用于日常饮食。譬如夹层糕,“人纯糯粉作糕,分作三层:一层粉,一层猪油、白糖,夹好蒸之,蒸熟切开。苏州人法也”,清楚地说明这是一种甜食。

明清时代,苏州毫无疑问是江南一带的文化辐射中心,所谓“苏人以为雅者,则四方随而雅之,俗者,则随而俗之”。嗜甜的食俗以苏州为中心顺理成章地向周边扩展。

在上海,有一种甜叫作“上海甜”,上海“本帮菜”里, 的熏鱼、糖醋排骨、桂花糯米藕、菊花青鱼、四喜烤麸等,每一口都是甜甜的。用上海人的话来说,就是“吃在嘴里,甜在心里”。

上海人的吃甜不是拘泥于一几道菜品,在上海人的厨房里,糖是最重要的调味料,每一道菜都会加入糖来提鲜。并有“不可一餐无糖”之说。

来源: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xuanchengjk.com/afhgx/1515.html

冀ICP备2021021479号-16

当前时间: